中考学科综合试题例析
|
|
| 福建招考网整理自:fjsedu.com 2005-11-4 8:33:40 |
近年来,各地中考试题的命题思想在学科的渗透与综合上不断加强,与以往的传统命题形式相比,内容更为广泛,思维的综合、迁移能力更强,现归纳几种学科综合情况,供考生借鉴。
一、物理与化学的综合
例1(2002哈尔滨)如图所示,A、B两烧杯中分别装着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,烧杯上方悬挂一金属等臂杠杆,杠杆中央的金属滑片可随杠杆左右摆动(摆动幅度足够大),杠杆两端各悬挂一完全相同的塑料小球,杠杆平衡。向A、B两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钡固体和铁粉,恰好反应后:
(1)A烧杯内的现象_______;
(2)B烧杯内的小球将_______;(填“上浮”或“下沉”)
(3)闭合电键K后,电流表__有示数。(填“A1”或“A2”)
分析:认真审题,联系设问,通过顺向或逆向思维,挖掘各题之间的关系,一环扣一环即可逐一解答。
答案:(1)白色沉淀生成,变浑浊;
(2)上浮;
(3)A1形成闭合电路。
例2(北京海淀中考题)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铁球和铝球,这时杠杆平衡。将两球分别浸泡在质量相同、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(如图),直至两烧杯中均没有气泡产生为止。两球的外形变化不大且无孔洞出现。下列推测正确的是()
A、铁球一定是空心的
B、拿掉烧杯后,杠杆仍然平衡
C、拿掉烧杯后,要想使杠杆平衡,支点应向N点移动
D、拿掉烧杯后,要使杠杆平衡,支点应向M点移动
分析:由题中“铁球和铝球的质量、体积都相同”可知,铁球一定是空心的,因铁球的密度大于铝。又由题设可知:待没有气泡产生,说明两烧杯中硫酸均反应完,产生的氢气的量一样多,从反应式可知产生等质量的氢气,消耗铁的质量比铝多。所以,最终铝球质量应大于铁球的质量,故答案为A、C。
二、化学与生物的综合
人和动物体都是生物体,他们同时也是构造非常精密的化工厂,自然化学和生物也是密不可分的。
例3(福建福州市中考题)一个学生用如图所示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,请回答下列问题:
(1)实验刚开始时,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______
(2)经过一段时间后,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
(3)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_______
分析:此题的结合点是:“二氧化碳”,通过理清题意,充分思考后可得答案:
(1)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,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加热。
(2)A瓶中无变化,B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。
(3)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,会释放出二氧化碳,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;而加强热能将泥土中的微生物杀死,则不能产生二氧化碳,也不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渐浊。
例4(哈尔滨中市考题)某学生为测定种子的呼吸作用,设计如图所示实验,广口瓶中盛有正在萌芽的种子及一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。经过一段时间后U型管的a、b两端液面有什么变化?请结合生物、化学、物理知识解释其原因。
分析:因为解题考虑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,要考虑到生物上植物的呼吸所消耗的气体,物理气压的变化与液面的关系,化学上氢氧化钠的反应,三方面结合起来解答。
答案:A上升,B下降。因为种子萌发消耗氧气,呼出二氧化碳,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碳吸收,使广口瓶的气体体积减少,压强减小,小于外界大气压,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,U型管的a端下降b端上升。
三、成语、古诗中的化学知识
例5成语“杯水车薪”的意思是用一杯水救一车着了火的柴,比喻无济于事。请用化学知识解释这样做无济于事的道理。
答案:一杯水既不能使一车着了火的柴的温度降低着火点以下,也不能使柴与空气隔绝,因而不能灭火。
例6杜甫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,他的诗歌家喻户晓。他在一首诗中,记述了一件他十分迷惑不解和懊恼的事情:
客从南溟来,送我泉客珠。
珠中有隐字,欲辨不成书。
缄之箧笥久,以俟公家须。
开视化为血,哀今征敛无。
分析:诗的大意是说,从南方来了一位客人,他送给诗人一颗珍珠,珍珠上似乎有花纹或字迹,诗人珍藏在箱子中,过了好久,他打开箱子,却发现珍珠不翼而飞,只剩下一些红色的液体。
大家知道,珍珠是珍珠贝的外套膜中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分泌物质聚积而成,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,还有少量的有机物,碳酸钙难溶于水,但在酸性条件下转变为酸或盐而溶解:
CaCO3+CO2+H2O=Ca(HCO3)2
杜甫住的房子漏雨潮湿,竹箱没有防潮的性能,遇到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后,珍珠就发生了化学变化,成了液体,杜甫当时不知道这些化学知识,所以他会迷惑不解。
|
 |
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|
|
 |
|
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. |
|
|
|